原创 经济学家林毅夫:我们不会重蹈日本经济停滞的覆辙|行业动态-昆明快贷
欢迎访问昆明快贷网!
13658875882
13658875882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原创 经济学家林毅夫:我们不会重蹈日本经济停滞的覆辙

发布日期:2024-11-27 16:49:33 浏览次数:

相似的处境,不同的结局,这是经济学家林毅夫眼中的未来。

8月1日,《南华早报》刊登对经济学家林毅夫的专访。

林毅夫是知名经济学家,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因为对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而备受争议,在这篇专访中,一如既往,林毅夫依然认为产业政策的优势不可替代,且是我们超越美国的唯一有效路径。

林毅夫作为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一直都是产业政策的大力倡导者,他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就建议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建设和优化工业基础。

在这场独家专访中,林毅夫针对产业政策导致产能过剩的质疑,林毅夫回应说,经济发展需要持续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但科研成果属于公共产品,不能产生高额利润,因此如果不产业支持,企业可能不愿意投资和研发新技术。

最后林毅夫还提到,尽管产业政策一直被认为是错误的,但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能够在没有产业政策的情况下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以我个人的愚见,林毅夫的经济学论点依然存在着许多认知上的错误,尤其是对市场的理解显然还不够深刻。

以林毅夫所说的科研成果不能产生高额利润为例,林毅夫该观点就完全忽视了市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即企业家。

企业家精神是市场中不容小觑的存在,正是因为企业家精神对未来的长期投入,才会去研发那些看起来不太可能的东西,医药行业就是长期投入的结果。

但医药行业有没有产业政策呢?可能有,但许多医药行业的巨头,如今都不是靠产业政策去进行长期研发投入的。

而产业补贴所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林毅夫本人也并没有直接回应。

至于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能够在没有产业政策的情况下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这最多只能证明两者的相关性,而不是因果性。

就好比上世纪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在搞计划经济,但这并不能因此认为,计划经济就是正确的,今天计划经济已经被历史无数次反复验证了,而产业政策亦是如此。

按照林毅夫的分析,如今我国经济规模是美国的60%至70%,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情况相仿,当年美国在半导体芯片和汽车领域打压日本,这与如今美国对我国的态度也很类似。

不同的是,林毅夫认为我们在产业升级方面仍有许多后发优势,得益于第四次工业浪潮,我们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上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

在新兴产业上,林毅夫认为我们有四大优势:

拥有新科技所需的熟练工人新发明可以立即进入国内市场最好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产业政策

作为产业政策的最大倡导者,林毅夫指出,产业政策这个词就是日本创造的,在二战后用于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努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日本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就是因为日本放弃通过产业政策孵化新的产业。

“而我们不会这样做,所以我们会继续发展。”林毅夫说。

按照林毅夫的观点,日本1985年签署引发日元升值、出口失去竞争力的《广场协议》后,日本还放弃了产业政策,最终才导致了今天这一局面,因此,日本经济陷入三十多年萧条是因为被美国误导放弃产业政策导致的。

日本是因为产业政策才陷入的长达三十年的萧条,显然过于牵强。

关于日本经济三十年衰退,不管是日本内部的经济学家还是主流共识,泡沫都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词。

高额的国家债务、无处可去的财富增长投入到股市和房地产行业中,加之日本错误判断带来的日元贬值,最终爆发了泡沫危机。

至于为何日本长达三十年都没能走出危机,则又和资产负债表衰退、人口老龄化因素密切相关,产业政策导致日本衰退,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反过来,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可能还是因为对产业的过于依赖导致的,例如房地产。

过去我们一度视房地产为支柱型产业,对房地产的过多倚重,可以说间接导致了今天的消费信心低迷,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本质上都是产业扶持补贴思维,过于倚重某一个行业的发展,最终一定会受到该行业所累。

毕竟市场需求是有限的,一旦一个行业过于火爆过热,超出了市场的总需求,那么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爆冷。

房地产就是一个极其鲜明的例子。

和汽车、光伏不同,这些产业至少还可以出口去消化产能,但房地产怎么出口呢?唯一的解决之路就是内销,一旦房地产供过于求,对房地产业的扶持,最终就会反噬到宏观经济本身。

而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对房地产的扶持、补贴、各种限制措施,反而变相加剧了房地产的火热,以致于出现全民买房投资的热潮,但潮水退却之后,居民财富开始缩水,消费开始下滑。

房地产产能过剩的负面影响已经如此之大,也从侧面印证了一点,即林毅夫口中所说的产业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正面刺激作用,至少没有那么大。

至于我们会不会重蹈日本的覆辙,一切还很难说。毕竟在90年代之前,谁没有料到日本会有今天的局面。

1979年,我们熟知的社会学家傅高义写了一本书叫《日本第一》,作者傅高义在序言中说,“日本近年来的成就,让我大为惊讶。得天不厚的日本,怎么能把美国人都束手无策的一大堆问题,处理的头头是道呢?我想来想去,终于认为,日本确实具有值得其他国家学习的东西。”

就在这本书出版短短十余年后,日本就出现了经济泡沫破灭,至今都没有恢复过来。

我们能否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谁也不会知道,就像很多人也不会知道,曾经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甚至人均GDP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日本,也会在短短数年时间里,经历一个从天上到地下的轮回。

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乃至社会学家都在研究日本经济衰落的根源和原因,总结起来不外乎人口和债务以及分配不平衡等问题。

但没有一个,是归因到产业政策导致日本经济衰退的。

美国经济史学家罗伯特·戈登说,人口即命运。

日本所存在的所有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有相当多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例如债务、人口和分配不均,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不断放大。

眼下真正要紧的,不是讨论会不会陷入日本困境,而是要讨论如何避免陷入,在这个时间节点到来之前,我们还能够做些什么?

至少,产业政策不是唯一的解药。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