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零售业务“不香”了?|新闻资讯-昆明快贷
欢迎访问昆明快贷网!
13658875882
13658875882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银行零售业务“不香”了?

发布日期:2024-12-26 18:01:54 浏览次数:

作者 | 董云峰

来源 | 新金融琅琊榜

周期轮转。得零售者得天下,不再是银行业的主旋律。

2024年以来,零售失速、对公狂飙的局面进一步明朗化。举例来说,上半年建行对公贷款较年初增长11.02%,个人贷款增幅仅为0.94%;平安银行对公贷款大增11.4%,个人贷款负增长7.9%。

本文基于2024年中报数据,简要梳理头部商业银行的对公业务情况,主要从营收、利润、存款、贷款、不良率等维度展开。

鉴于各家银行在业务分类和数据口径上可能存在差异,本文数据或有一定偏差,因此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

01

体量上遥遥领先的四大行,对公实力也断层式领先。

其中,工行不管公司存款、公司贷款,还是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总量指标均为行业第一,整体优势显著。

工行之后,三大行公司金融实力相差不大。建行公司存款与公司贷款规模仅次于工行,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却排在最后。上半年,建行公司金融利润总额193.3亿元,同期工行、农行、中行分别为926.6亿元、837.4亿元、724.84亿元。

从营收占比到利润占比,建行的对公业务均处于行业垫底位置。建行相对可圈可点的是负债成本较低,上半年公司存款平均付息率为1.71%,工行、农行分别为1.82%、1.83%。

四大行业务相对同质化,信贷结构亦相差无几——主要贷款行业基本都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由此,四大行的贷款收益率比较接近,上半年农行公司贷款平均收益率3.43%居首,中行为3.23%垫底。这可以解释,农行公司贷款规模稍逊于建行和中行,对公营收却更佳。

从资产质量来看,四大行同样差距很小。中行虽然贷款收益率最低,不良率同样做到了最低,仅为1.33%,其他三家大行控制在1.7%左右。

未来几年里,建行对公能否“重振雄风”值得关注。因为它曾大力推进的零售优先战略,到了不得不转向的时候了。在早前的文章中,新金融琅琊榜写道:

作为“房贷之王”与信用卡领头羊,楼市剧变与居民消费低迷对建行的冲击更为显著。在招行、平安银行身上,上演着类似的故事。

02

邮储与交行的对公实力,与四大行差距较大,更接近招行、兴业、中信等头部股份行的水平。因此本文将它们放在一起比较。

除了四大行,交行足以傲视群雄。截至今年6月末,交行从公司金融营业收入、公司存款到公司贷款,均保持领先位置。交行的一大软肋是负债成本偏高,上半年公司存款平均付息率达到2.18%,不仅国有大行最高,甚至高于头部股份行。

与交行相比,招行的公司贷款规模不到其一半,公司存款则落后不到2000亿元。招行的亮点在于负债成本,上半年付息率1.68%,在行业里仅次于邮储银行,体现了在交易结算方面的强大能力。

作为对公业务的后发者,公司金融并非邮储银行的强项。不过,这家银行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垒大户”的特征不太明显,因此有着极低的负债成本,公司存款平均付息率仅为1.32%,大幅好于同业。

整体上,兴业银行的对公实力与招行不相上下,可以列入股份行第一梯队。兴业银行的公司贷款规模为股份行第一,公司存款仅次于招行。与招行相比,兴业银行的公司存款成本更高,公司贷款收益率也明显高出一截,但从资产质量来看,兴业银行表现还要好于招行。

中信银行与浦发银行的对公实力比较接近,它们都曾有过“对公之王”的美誉。中信银行公司存款规模更多,浦发银行公司贷款规模稍占优势。两家银行公司存款付息率趋同,公司贷款收益率却相差较大,中信银行达到4.22%,浦发仅为3.71%。

平安银行在对公业务规模上相对靠后,其亮点在于优秀的对公资产质量,上半年其公司贷款不良率低至0.66%,几乎是全行业最低水平,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其“对公做精”的业务战略。

03

随着零售金融进入调整期,加之政策的强力引导,各家银行在对公领域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从上市银行高管在中期业绩说明会上的表态,亦可以看到清晰的信号。

招行行长王良表示,招行过去资源有限,战略以零售为主,对公司业务相对而言投入不足,所以未来要打造公司业务的差异化竞争能力。

邮储银行副行长兼董事会秘书杜春野提到,商业银行的公司金融的竞争,呈现出了白热化态势,但是事不避难、道不避险,邮储银行将努力构建公司金融的特色竞争优势。

浦发银行副行长康杰称,从专业细分角度,该行将整个对公前台由原来的部门细分成了9个部门,坚定不移要把“对公之王”的基因激活和复活。

事实上,在绝大部分银行,对公业务一直是最核心的业务。从前是这样,当下更是如此——就金融的功能性而言,对公的份量显然高于零售。

值得强调的是,与零售金融相比,体量更庞大、风险更集中的的对公业务,一旦开启“狂飙”模式,更容易带来沉重代价。曾经的商业银行改制,纳税人埋单数万亿坏账,不过是20多年前的事。

在金融的世界里,功能性也好,商业性也罢,终究大不过风险性。

就像,在足球的世界里,政治也好,金元也罢,都无法战胜发展规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