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指标的反转正说明银行让利实体经济成效彰显|行业动态-昆明快贷
欢迎访问昆明快贷网!
13658875882
13658875882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指标的反转正说明银行让利实体经济成效彰显

发布日期:2022-12-07 11:45:34 浏览次数:

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与通常贷款利率指标的反转,正表明银行让利实体经济效益彰显。与此同时,让利的可持续性成为关注焦点

在2020年的月份货币政策报告中,一些有意思的变化正在发生。

《财经》记者注意到,在金融机构新发放的放贷中,一般借款加权平均利率(下称“一般贷款利率”)已连续三个季度超过个人住房信贷加权平均利率(下称“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而据Wind数据,自2009年3月至2019年12月,一般贷款利率一直高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

也就是说,这是近10余年来,一般贷款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关系首次发生反转。

多名金融业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今年实体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6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动金融平台全年向诸多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上述两项指标的反转,正表明让利实体经济获得了显著效益。

此前的11月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细则例行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介绍,今年前10个月金融平台通过增加利率、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担保两项直达工具、减少收费等,已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预计全年可推动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

不过,在让利成效显现的同时,市场更为关注,作为让利“主力军”的建行业,在遭遇净息差持续下跌、不良资产承压等多重挑战的同时,如何推动让利的可持续性?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应留意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必须探讨,银行的定价应根据行政规定抑或由市场来决定;另一方面,在疫情背景下,针对金融机构的特殊制度对帮助中小微企业、稳定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这种具有制度色彩的贷款发放期间,将来谁来分担责任是值得关注的。

亦有股份制银行分行经理告诉《财经》记者,需要考量在今年延本付息政策结束后,用如何的方法进行续接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不然银行将遭遇来自多方面的压力。

近十余年首次反超

根据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9月,一般贷款利率为5.31%,比上年12月下降0.43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5.36%,比上年12月下降0.26个百分点。

另据Wind,2009年至2019年,金融机构通常分期利息一直低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而到了2020年,前者数据连续三个季度超过前者,这是近十余年来首次发生反转。

《财经》记者翻阅历年央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现,关于“一般借款加权平均利率”、“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个人住房信贷加权平均利率”等指标,均是在2009年的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正式发生。

图源: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财经》记者从接近央行的权威人士处了解到,上述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发生的三项指标均为平行指标,其中,在每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新出现的“企业信贷加权平均利率”,主要涉及工程贷款和非项目贷款。

多名金融业人士直言,受疫情影响,监管鼓励银行加强信贷投放,带动总体贷款利率下行。今年出现通常分期利息超过个人贷款利率的状况,是优惠实体经济获得了效益。

“以往通常分期利息超过房贷利率,基本逻辑在于,房贷在各家银行属于优质资产,所以房贷利率一般来讲会相对低一些。今年发生反转,从银行角度来讲,本质上表明了支持实体经济的幅度在提高。”一位金融业资深专家向《财经》记者表示。

光大银行金融行业部分析师周茂华进一步探讨指出,一方面,今年LPR1年期报价利率增加幅度较大,为实体经济增加融资费用(信贷成本)的效果显著;另一方面,管理层为防止干扰楼市稳定预期,对贷款利息影响较大的5年期LPR报价利率波幅相对小。以上两方面原因造成了去年金融机构通常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连续三个季度超过个人住房信贷加权平均利率。

报告指出,9月,企业信贷加权平均利率为4.63%,较上年12月下降0.49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同期LPR降幅,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叠加一系列补贴制度,实际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很多是超过加权平均数值,需要避免企业将借贷拿到的热钱去购买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利差行为。”有银行业专家直言。

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统计,11月份发行的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51%,环比下降17BP。其中,国有银行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17%;股份制银行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4.02%;其他类银行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4.5%。

多重挤压,让利空间几何

让利实体经济力度正不断加大,市场专家关注,作为让利“主力军”的银行,接下来还有多少让利空间?

“银行是后周期行业,经济走弱叠加疫情影响,对实体经济带来的经营压力逐渐传导至银行业。下半年以来,银行业面临存贷利差持续下跌,资产质量存在弊端的困局亦逐渐显露,上市银行收益增长显著下降,银行自身经营压力加大,让利空间有限。”华南地区某城商行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

Wind数据显示,在除厦门银行(.SH)外的36家A股上市银行中,23家银行前三季度净息差较去年同期收窄,降幅最大的为浦发银行(.SH),下降了0.35个百分点。

在资产质量方面,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放款余额2.8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98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6%,较上季末微升0.02个百分点。具体到股市上市银行,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37家银行中有18家银行不良放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出现“双升”。到了三季度末,9家银行延续了不良“双升”的局面。

上述挑战之外,银行债务端承压亦被行业专家所提到。

据Wind数据,7月以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IBO)和分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DR)均有所回升。以银行间7日同业拆借利率()和分行间7日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DR007)为例,DR007在10月-11月攀升至3%以上,则是超过3.3%以上,市场资金呈现紧张态势。临近元旦,流动性有所宽松。截至12月10日,DR007回落至2.22%,DR001则是降至1.05%,较此前高峰时下降明显。

与此同时,银行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也在最近回落。Wind数据显示,11月26日,商业银行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曾攀升至3.3%。12月10日,商业银行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降至3.10%。

但整体来看,上述指标依旧保持在低位,银行负债端仍遭受一定压力。“目前银行业遭受的债务压力并未根本缓解,但短期银行整体债务成本压力有所缓解。”周茂华告诉《财经》记者,近期银行同业存单利率小幅回落,市场需求有所回暖,主要是行业对于跨年资金面逐步转向宽松预期升温。这种格局可能会延续至新年后一段时间,但随着银行进入“春播”(银行年初早放贷、早受益),届时银行融资需求又将上升。

政策续接受关注

在上述多重挑战之外,业界专家亦关注怎么实现银行让利的可持续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演进实验室副部长曾刚告诉《财经》记者,首先,银行要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从银行的视角来讲,需要探讨怎样面对息差收窄,如何在适应净息差收窄的情况下维持很好的盈利性,同时承受息差的进一步收窄。这一方面有赖于负债端成本的进一步压降,监管应考量增加存款基准利率,以推动存款利率合理的行业化;另一方面,从长远看,银行要适当的多样化负债来源,增加主动负债。

其次,从大环境看,要进一步从监管的视角促进资管的变革,规范存款市场竞争。最后,提高运营效益。如在资产端和负债端通过金融技术的方式增加运营利润,并通过金融技术方法,提升风险辨识的素质,降低风险成本。

黄益平直言,当前应注意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必须探讨,银行的定价应根据行政规定抑或由市场来决定;另一方面,在疫情背景下,针对金融机构的特殊制度对帮助中小微企业、稳定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这种具有制度色彩的贷款发放期间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将来谁来分担责任是值得关注的。

有股份制银行分行经理告诉《财经》记者,需要考量在今年延本付息政策结束后,用如何的方法进行续接,不然银行将遭遇来自多方面的压力。

刘国强在上述文章中强调,在微观层面,健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模式。根据处境变化和行业需求,精准设计鼓励相容模式,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一方面,对疫情防治特殊时期制定的新政要尽早适度调整,做好政策接续;另一方面,对于应该大量支持的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探索设立直达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疏通金融体制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