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第二次下调再贷款利率利率利率(图)
发布日期:2022-12-12 11:59:39 浏览次数:
日本人民银行决定于2020年7月1日起下调再分期、再贴现利息。
其中,支农再分期、支小再借贷利息降低0.25个百分点。央行还降低金融稳定再借贷利息0.5个百分点,调整后,金融稳定再分期利息为1.75%,金融稳定再分期(延期之后)利率为3.77%。
年内第二次降低再贷款利率
这是央行今年第二次降低再贷款利率。
据悉下调0.25个百分点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期支农再分期、支小再借贷利息分别为1.95%、2.15%和2.25%。
“当前,再借贷再贴现工具已是央行结构型货币制度的核心和主要布局点。”东方金诚首席宏观预测师王青表示。
去年以来,再贷款、再贴现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央行推出了3000万元抗疫专项再分期和1.5万万元普惠性再分期再贴现。央行副主席潘功胜此前介绍,截至5月30日,3000万元的专项再分期政策直接为防疫保供企业提供担保,7400家企业已经发放了借款2800万元,余下200亿元额度给了湖北。这些借款的加权平均费率是2.49%,财政补贴后,企业实际注资利率是1.25%。运用再分期、再贴现专用额度支持金融机构总计发放优惠利息借贷4800亿元。
6月初,央行创设了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制度工具,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信贷延期支持软件,另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支持计划,分别又提供了400万元再分期资金和4000万元再借钱资金。
货币制度更加强精准性
针对这次降低再分期、再贴现利息,业内专家普遍觉得,这反映了央行在结构性制度方面大幅发力,有助益提升政策的直达性。
美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再借贷、再贴现是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制度工具箱的重要构成部份,下调支农、支小再分期利息及再贴现利率,有促使增加银行从央行获取资金的利润,进而推动三农、小微企业等群体的注资成本下行,提升货币制度的准确度和有效性。
光大银行金融行业部探讨师周茂华认为,此次央行调降再分期、再贴现利息属于定向“降息”,直接、精准地增加“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成本。而此前贷款行业价格利率(LPR)“降息”则是央行通过调降中期贷款便利(MLF)利率,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借贷利息,不具备定向特征。从现在中国外环境状况看,央行更偏向于借助结构性精准调控,避免过于宽松政策造成金融乱象及局部风险集聚。
王青认为,此次下调相关利率,将进一步减弱这一制度工具对商业银行的吸引力,有助于快速增强再分期、再贴现余额再贷款利率,引导银行金融资源重点向民营、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领域精准投放。这在提高货币制度逆周期调控效果的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大水漫灌的后遗症。
进一步引导融资成本下行
另外,这只是出于进一步鼓励企业融资费用增加的考量。
王青认为,当前下调再贴现利息的迫切性似乎已有所增加。但央行此时仍降低再贴现利息,表明监管层积聚持续引导企业融资成下行信号。
“完善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制度体系,降低企业融资费用仍是当前货币制度的核心基调,下调再分期再贴现利息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温彬认为,前两次推出的8000亿元再分期再贴现基本投放完毕,本次降低再分期再贴现利息,主要将在1万万元再分期再贴现中发挥降成本作用。
降息、降准仍有空间
温彬表示,下阶段,要再次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继续借助降准、再贷款等方法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调降政策利率,降低银行资金费用,引导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同时严控资金空转套利,确保贷款资源用于所需领域。
周茂华认为再贷款利率,未来央行仍有必要通过包括降准、降息及MLF在内多种工具,根据宏观经济、市场差异灵活调节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疏通货币制度传导,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