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的困难及问题银行获取小微企业信息数据对信用贷款的支撑作用
发布日期:2022-12-30 15:19:20 浏览次数:
为减少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商业银行不断改进风险检测模式,减少对抵押贷款的依赖,大幅降低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愿贷”“能贷”“会贷”“敢贷”的模式逐渐形成,小微企业信用借贷投放整体显现“增速加快、占比提升”的趋势。但当前小微企业信用借款增长并且面临客户数据信息获得不充分、银行贷款条件与用户经营需求存在差异、信用风险管控难度较大等弊端,建议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系统、优化信用环境体系、完善信用担保风险缓释机制,促进小微信用贷款的可大幅发展。
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银行获得小微企业信息数据对信用担保的支撑作用有待提高。信用担保投放的前提是银行无法取得可靠的数据资源,从考察情况看,在外部数据获得方面,小微企业会计账目设置不完善的弊端较为普遍,不能体现真实经营状况,严重制约银行为小微企业贷款的精确性。在内部数据获得方面,涉企信用信息归集仍存在一定的弊端,归集的地税、社保、公积金、水电气暖等重要信用信息的尽早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有待提高,与建行发放信用担保、创新金融产品、挖掘优质用户等方面意愿不匹配,关键授信数据银行尚无法迅速准确获得。
银行贷款条件与小微企业经营需求存在差异。信用借贷风险相对较大,银行基于自身风控要求,对借款年限和数额有所控制。信用担保期限通常为1年,与企业经营周期不完全匹配。多数线上信用担保的实际审批额度通常在100多万左右,大额信用担保偏少,呈现“小额分散”特点,部分用户觉得金额过高难以满足自身意愿促使贷款尚未最后落地。例如,部分科创型小微企业从科技开发、新产品研制到大体量应用通常往往是跨周期的,短期内无法推动盈利,企业希望用额度大和中大量贷款资金来匹配研发制造的回款周期和研发需求。
信贷产品同质化严重,特色信用贷款产品开发不足。目前,很多银行机构依靠税收数据模型、小微企业经营流水等信息发放信用担保,将企业的缴税信用转换为融资信用,作为信用担保方式的主打产品。据了解,纳税信用贷产品同质化严重,对养老、水电等企业信用数据无法有效充分挖掘,创新信用借贷产品总量有限,服务不够丰富和多样化,特别是在民营小微、绿色环保、先进生产、科技变革、农业乡村等领域的专项服务有待提高,制约了小微企业信贷支持覆盖面。同时,涉企公共信用信息分布在多个部门,高品质公共信息仍显不足,存在数据格式不一致、授权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信用风险管控难度较大,银行信用担保投放内生动力不足。多年来,因抵押贷款更具刚性约束的风控逻辑,银行对抵押贷款构建习惯性模式依赖,虽然在后期各项制度机制的共同作用下,金融机构发放小微企业信用借贷的积极性开始增加,风险疑虑有所改善,但是因效益与风险不匹配造成银行更乐意将有限的信用担保资源配置到收益高、风险低的大大型企业和市场,银行小微信用借贷投放内生动力不足。一是部份贷款资金流入难以具体监控。由于商业银行之间难以推动资金流入系统互通,无法对跨行的贷款资金流入进行有效管理。二是线上小微信用借款追偿较为困难。线上信用借款出现逾期时,由于没有任何担保措施,也缺少财产线索,难以与贷款人获得联系,尤其是当借款人失联时,不良借贷清收基本没有举措。三是在疫情冲击和经济走弱叠加影响下,部分小微信用贷款已经出现风险暴露,银行贷款更加谨慎。
对策建议
充分融合信息资源,搭建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系统。按照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收集核心数据项和拓展数据项,以实用性、可采性、可拓宽、可大幅为方法,充分融合市场管控、税务、公积金、社保、水电等信息,打破各部门的信息壁垒,健全涉企信用信息共享模式信用贷款,确保涉企信用信息的相关主管部门应联尽联,丰富银行可获得的数据信息维度,为银行机构迅速有效的贷款决策提供参考,夯实信用担保投放基础。同时,不断增加银行借助大数据科技解决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的素质,加大线上产品研发力度,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制定风险定价和管理模型,运用金融技术方法对用户精准画像,实现批量拓展业务。
优化内部信用环境,为小微信用贷款发展保驾护航。进一步发挥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作用,加大小微企业信用培植力度,引导小微企业进一步提高诚信经营的观念,完善财务数据、按时纳税,规范账务、公私分明、让银行有账可查。推动地方政府充分发挥在区域金融风险处理中的主导作用,完善市场自律与失信惩戒措施,加大对金融诈骗、恶意逃废债等违法金融活动的严打力度,切实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帮助银行机构增加不良放款清收能力,运用多种方法处理和消化不良资产,增强银行机构投放信心。
加强小微企业信用借贷支持力度,推动贷款持续放量发展。充分发挥结构性制度调节作用,做好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软件的接续工作,调整制度鼓励对象,扩大新政惠及面。加快推动信用担保尤其是巨额信用借款投放,不断增加小微信用借贷融资费用。提高信用担保不良放款容忍度,降低风险计提要求,缓解银行不良放款压力。强化金融和财政制度协同配合,针对银行向农民、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重点对象发放的信用担保,由财政出资成立风险补偿基金,对产生损失的贷款按一定比率进行补偿。加大再分期发放补助幅度,增强银行拨付纯信用担保的信心。
加强银行机构信息平台建设和素质培育。鼓励银行加强线上产品研发力度,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制定风险定价和管理模型,提升用户信息收集与预测能力,并举办制度咨询、项目研发、风险检测、财务培训等综合性服务。引导银行内部建立不良借贷责任追究制度,对不可抗原因、非道德风险导致不良的,完善容错纠错、尽职免责机制。加强一线信贷人员金融素养及风控能力的培训,严格依照流程开展业务信用贷款,避免人为不利因素出现,降低信用担保不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