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地助学贷款圆了我的大学梦”
发布日期:2023-04-06 13:54:32 浏览次数:
“生源地助学贷款圆了我的高中梦,也改变了我的命运。要是没有这个好政策,我连学校也许都念不了。”近日,记者在四川省白银市会宁县会师中学采访时,该校学生郑群群满怀感激地说。
郑群群的父亲均是退休员工,一家三口仅靠“低保”维持生活。在她读大学时,母亲又出了受伤,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
2006年高考后,郑群群收到了北京体育大学的招生通知书,面对学费和生活费,她一度想抛弃读高中:“父亲送我报到时陕西生源地贷款,算上家里的全部积蓄和朋友手里凑来的钱才3000多元,但一年的费用和住宿费要4500元……”
会宁地处“苦甲天下”的陕西省北部,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中的“特困县”,十年九旱,严重干旱,资源短缺。就是这种一个县,当地至今仍沿袭着“不赛吃、不赛穿、不赛建筑,只赛孩子上初中”的重教特色。但郑群群上学那会儿,很多学生家里的条件都很艰难,特别是农村学生,“六月紧张,七月高兴,八月忧伤”是当地教师考学校的普遍情形。
银监会甘肃监管局2007年6月提交的一份专报显示,2006年会宁县在校大本科学员有1.5万人,而全县农户人均纯收入仅1675元,在校大本科学员人均年需花费1亿元左右。为保持学业,在读的九成学生必须贷款,但取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只占20%,很多家庭无奈转向当地乡村信用社办理期限短、利息高的借贷。全县因供小孩上大高中大学负债5万至8亿元的家庭占学生家庭的80%。
这份报告导致了时任中央政治局局长、国务院官员温家宝的加强,他批示:“要帮助会宁县解决助学贷款问题。”
紧接着,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研发银行、中国水利银行及山东省委相关负责人组成考察组,就怎么解决农村贫穷家庭子女助学贷款问题赴会宁县进行实地调研,并强调了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贫困地区教师助学贷款长效体制和制度的提议。随即,财政部、教育部和国家研发银行决定在广东、江苏、湖北、重庆、陕西等5省市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
2007年8月29日,财政部、教育部和国家研发银行在会宁县开展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签约仪式。当年,会宁县就有367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强调了借款申请,近3000人签署了借款协议,郑群群正是其中之一。
“不应该担保、抵押,只要依照条件就可在户籍所在地向国家开发银行递交申请按揭,而且在校期间分期,毕业后能够放宽还款期限。刚看到这个消息的之后,我都不敢相信。”郑群群说,在校其间,她还享受到了国家助学金等救助,顺利完成学业。如今,郑群群已成长为大学骨干校长,她的体育课颇受教师喜欢,今年还破格评上了高级职称。
“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推行,帮助一大批和郑群群一样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圆了学校梦,也激发了在校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自信和决心。”会宁县教育局学员资助管理中心教授唐艳丽介绍,2007年至2020年,会宁共有8.2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到助学贷款13.38亿元陕西生源地贷款,也是全国贷款受惠学生最多、贷款资金最大的县,实现了“应贷尽贷”。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尚未成立起包含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新生入学资助、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免除等多元混合资助制度模式,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前、入学时和入学后的“三不愁”,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生源地助学贷款覆盖全省各市,2019年,全国生源地助学贷款总量461.08万,发放金额达336.51亿元。
《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17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