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需求低迷银行股松“利好”也要“各显神通”
发布日期:2022-10-17 10:06:22 浏览次数:
9月金融数据的超预期表现疲弱市场情绪,也让机构对大幅下滑的银行股松了一口气。
去年以来,国内疫情反复、楼市再次调整,加上地缘政治矛盾不断,企业和民众的贷款需求陷入低迷,银行基本面和复牌双双承压。不过央行11日早间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整体信贷数据体现大幅好于行业预期,券商纷纷喊出利好银行。
但这一“利好”也要变化化对待,尤其各家分行企业贷款“禀赋”不同,居民端贷款还有较大提高空间,楼市销售下滑的减缓因素仍然存在。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表示银行信用贷款,在一系列地产政策推行后,居民住房消费信心有所恢复,接下去还应进一步加强差别化住房贷款制度实行力度,实体端的回暖也还必须再次推动。
在此背景下,虽然多数机构对四季度经济和银行基本面预期乐观,但最获市场“偏爱”的或许仍然是优质的中小银行。在息差和体量双重压力下,银行如何“各显神通”值得期待。
信贷不足银行怎样各显神通?
刚进入10月,北京当地的房贷中介就忙得很。上班族阿水(化名)收到了不超过3个推销电话,之前加过微信的销售员工更是进入“消息轰炸”,内容都是提问他能否有资金需求,银行目前有低利息的借钱产品。
事实上,自从9月以来阿水接到的类似电话太多,本以为过了年底“冲刺业绩”的阶段会有所改善,但事实并非这么,他身边的不少同学朋友都有类似体验。
去年以来,企业和民众的信贷需求整体遭遇低迷。10月11日早间,央行发布了前三月份金融统计数据,其中9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47万万元,同比多增8108亿元,相比此前几个月明显改善,大幅超过市场预期。
其实从信贷结构来看,这一亮眼表现的主要支撑来自企业中大量和短期信贷,居民借贷仍然同比少增幅度有所回升,但整体仍然承压。有业内专家强调,相比企业端贷款,居民消费信心的修复非常缓慢。
加上房贷利息下行带来的息差压力,不少银行开始重点布局零售战略,提升零售贷款占比。
“他们目前主要的‘套路’是说有团体活动,就是把多个有小额需求的个人信贷集合成一个巨额,以此向银行争取更低的利率,比如目前最低大约有3.7%到3.85%的产品,但准确是不是真的就不知道了。”阿水发现,现在贷款中介为了避免用户指责,很多声称是某银行助贷中心的工作员工,并不明晰告知准确的身份。
记者在咨询某借款中介时,对方明确表示,所谓“团贷”的确具备办理速度更快、利率更低、额度更高等特点,而且在其与银行承诺的“绿色通道”下审核更宽松,这只是银行由于“贷款量不够”,希望通过内部力量提高业务量。从产品种类来看,经营贷和专门对于上班族的无担保信用贷是“最受欢迎”的。
然而各中介关于“合作银行涉及中国多数主流银行”的表述尚难求证,但这与现今不少银行的展业策略的确有相通之处。在9月下旬一次机构考察中,张家港行明确在上半年加大了信保类贷款的投放,其中主要因素就是疫情影响造成线下展业困难,而线上信保类产品更能便捷客户申请。
江阴银行也在一次调研中回应了提高线上贷款获客量的“技巧”,即对存量贷款客群、收单业务客群、按揭业务客群、代发工资客群等行内资源进行预测,通过风险策略模型调整,筛选出预授信客户名单,利用企业微信等方法加强精准营销;另外,引入行内外数据优化额度、利率模型,同时引入客户经理线下辅助尽调,结合线上自动审批和线下补充数据建立建模的优势,满足优质用户提额降息需求,提升顾客经理精准营销率和用户用信率。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底,江阴银行线上分期在贷客户数达15645户,较年初净增6251户,增幅66.54%;线上信贷余额13.76亿元,较年初净增5万元,增幅57.01%。
银行基本面还必须更多支撑
过去几个月以来,受到行业整体环境制约,加上基本面预期不自信,银行股整体体现不佳,估值持续进入历史高位。最新金融数据发布后,机构相继喊多银行。有券商分析强调,四季度可能是银行板块估值修复的窗口期。
其实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利好也必须变化化看待。从企业端贷款来看,数据显示,9月企业中大量及短期信贷分别提高1.35万万元和6567亿元,同比多增6540亿元和4741亿元,相比7月和8月持续提升。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企业贷款的核心增量来自于制度性银行8000亿元基建领域信贷投放发力及首批3000亿元政策性研发性金融软件落地后的商业银行配套贷款跟进。他觉得,“准财政”工具落实效率高,投放基建领域中大量借贷进一步改进了贷款结构,加上9月经济基本面进入弱复苏进程,利润边际回暖带动生产业等信贷需求是重要的边际增量。
而相比企业中大量贷款,企业短期借贷还存在银行季末冲量诉求,以及个别资金空转套利的或许。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在相关领域有业务优势的银行能够正式受益,对于机构“偏爱”的城商行、农商行来说,所处区域的经济景气度尤其重要。在券商研报中,江浙一带的优质中小银行明显“更香”。
从居民借贷来看,其中体现购房需求的中大量信贷一直是行业的主要担心。最新数据显示,前三月份住户贷款增加3.41万万元,同比少增2.94万万元,其中居民短期信贷、中大量贷款同比分别少增0.54万万元、2.4万亿元。而从银行存款端来看,前三月份人民币余额增加22.77万万元,同比多增6.16万万元。
“在经济下行压力和局部疫情的双重冲击下,居民工作和收入稳定性得到影响,储蓄意愿不断提高,日常消费意愿和住房消费需求都有所增加。特别是住房中大量信贷明显下降,表明房地产行业一直较为高涨,居民购房需求较低。”董希淼对记者表示,当前在住房贷款制度和费用收取政策调整以后,居民住房消费信心有所修复,但后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推行力度。
成为银行高利润、低风险的重要优质资产,居民中大量贷款尚未连续10个月营收少增,但9月少增幅度较7月、8月再次回升银行信用贷款,环比下降3456亿元,达到三月份以来最高水准。同期,居民短期贷款反而在上月多增后再度转为少增,不过在上月下降基础上再次提升。
西部证券宏观预测师边泉水也觉得,9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速依然较大,对民众中大量贷款的减缓作用仍然存在,居民中大量信贷拐点未现,政策需要大幅发力。
就在春节节前,央行、银保监会、财政部、税务总署等多部委制定了一系列地产政策“组合拳”,针对住房商业信贷利率、公积金贷款利息、房屋税赋退税等予以优惠空间。董希淼建议,未来还可以加强采取降低首付比例、取消“认房又认贷”、降低借贷利息等举措继续进行改进,更好地稳固和缩减居民住房消费意愿。
总体来看,机构对10月甚至整个四季度的金融数据和银行表现都有更高的预期,对政策的期盼还在持续。李超分析,当前货币制度仍以稳增长、保就业为首要目标,维持稳健略宽松的政策基调,核心仍在宽信用,预计四季度贷款、社融稳健运行,信贷大概率保持每年净利多增,社融增速也有望低迷再次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