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报告(2022):零售贷款增长普遍“腰斩”
发布日期:2022-10-28 17:55:04 浏览次数:
摘选自21世纪经济报导已经公布的《中国金融业发展态势报告(2022)》。
21世纪经济报导记者李愿北京报道
经济发展的不确认性带来了银行业务发展的不确认性。为防范内部差异,不少银行在再次进军财富管理、金融技术的同时,也进一步转型了组织构架、管理体制,持续向内挖潜。但不确认性下,不少银行零售业务指标不确认性亦在降低。
从21世纪经济报导记者梳理的六大行、主要控股行和头部城商行共计20家银行2022年半年报主要零售相关指标看,与去年上半年零售存款增长普遍较多不同,零售贷款的下降普遍“腰斩”,且显现分化态势,部分银行增速低于5%,也有个别银行增速不到1%,甚至负增长,上市银行平均增幅为3%。
从营业利润来看,六大行、主要控股行零售业务利润占比在40%左右,城商行占比在30%左右,较往年同期相比有升有降,部分银行特别是城商行占比有所增加,招商银行、平安银行、邮储银行三家超过50%,其中邮储银行高达71.95%。
从成本来看,分化和波动较大,占比最高为建设银行,达62.81%,且较往年同期有微幅减弱;最低不到20%,为兴业银分行,仅有16.95%;有6家银行占比高于50%,占比近半;3家银行占比波动幅度达到10个百分点,最高达到20个百分点。
从衡量零售转型核心指标管理资产规模(下称“AUM”)来看,整体保持稳步下降,多数银行增速相差不大,工商银行数量一直保持市场第一,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增速略超其他银行。
财富管理成为零售业务的重要举措,尽管内部环境制约与不确认性不断加强,银产业依然固守主方向不变,比如中信银行升级品牌“让财富有温度”,建立差异化竞争力;招商银行再度表态将再次维持战略稳定,聚焦“财富管理、金融技术、风险管控”三个能力建设。
业绩:波动加大,个别银行稳健型凸显
数据显示,从零售营业利润绝对值来看,工商银行位居第一,为唯一一家达到2000亿元的银行,四大行中的其它3家及其邮储银行均达到1000亿元,招商银行以975亿元紧随其后。从总量来看,农业银行以达到30%的增长高居第一,总量大有超越建设银行的态势;上海银行、北京分行、宁波银行、邮储银行增速均为两位数;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则负增长,增速为-1.09%、-3.35%。
从利润指标看,表现则大不同。建设银行以1208.46亿元位居第一,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位居其后,均达到900万元,随后为全球银行、招商银行。从总量来看,与往年普遍高下降不同,今年接近半数银行出现下降,农业银行以59.60%的增长高居第一,南京银行以58.26%的总量居第二位,江苏银行、宁波银行、招商银行增速均为两位数,其余银行或低下降或负增长,其中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为两位数负增长。
从占比看,邮储银行营业利润占比高达71.95%,其余仅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占比高于50%;建设银行收益占比则高达62.81%,为连续第二年超过50%,邮储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占比高于50%。城商行零售营业总额、利润占比整体看超过六大行、主要股份行。
农业银行上半年零售营业总额、利润为何均谋求高下降,营业利润能够超越建设银行?21世纪经济报导记者进一步梳理2019年至2022年数据发现,今年上半年该行营业总额、利润实现高下降主要是基数贡献,尤其是收入,2021年为负增长。
对比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零售营业利润与其相差在缩小,尤其是每年上半年缩小至近51.78亿元。从相关指标来看,农业银行个人负债、个人用户数量仍然超越建设银行,个人贷款差距也在缩小,这是否最后促成营业利润指标实现赶超值得期待。
只是,从零售收入指标来看,农业银行与建设银行的差别则在拉大,今年上半年差距达294.79亿元,2019年、2020年分别为238.59亿元、276.39亿元。资产品质是最直接原因,截至6月份,建设分行、农业银行个人不良放款余额、不良率分别为359.75亿元、0.44%;401.35亿元、0.54%。此外,零售中间业务利润也是拉开两者差异的重要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建设银行指标下降相对更为稳健。
“在大财富管理等战略的助推实施下,建设银行零售业务整体行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影响力进一步缩减。”建设银行副主任李运在2022年半年报业绩公布会上表示。
股份行中招商银行、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均得到市场认同,二者营业总额、利润贡献均达到50%,但平安银行上半年零售收入增长为-5.6%,利润占比也持续增长16.6个百分点。
只是,平安银行副总长谢永林在利润发布会上称,对于零售的经营指标较为满意,“满意不只是是基于数据,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敏捷的动态调整。在状况出现差异之际,我们便进行了如用户准入风险标准等一系列密集地经营策略调整,调整相当到位。”
针对此前平安银行零售条线降薪额的传闻,该行经理特别助理蔡新发则解释称,“其实不是加薪,是预发了奖励,但薪水因为跟目标挂钩,打折了。下半年或下一月份,若利润有所提升,员工也不应该太过害怕。”
另外,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北京分行零售收入均为两位数负增长,去年这3家银行增速分别为71.93%、34.54%、460.37%、23.22%,可见基数高为收入增长主要因素。
城商行中,有“小招行”之称的上海银行,为唯一一家零售总额、利润占比均达到30%的银行。宁波银行近几年零售收入走势较为稳步,占比一直在34%以上,且波动不大。该行坚定不移地推进“大银行做不好,小银行做不了”的经营策略,聚焦大零售和轻资本业务的拓展。
个存:普遍较快上涨,但只是近年最高
在不确认性原因妨碍下,上半年银产业存款大幅下降。央行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余额增加18.82万万元,同比多增4.77万万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非金融企业负债增加5.3万亿。
上半年四大行个人负债较去年底的增长均超过9%,农业银行再次维持规模和增长第一位,余额突破14万万元;除国内银行外,绝对规模均下降超万万元。
拉长时间来看,21世纪经济报导记者基于半年度数据估算同比增长发现,尽管四大行去年上半年个人负债增速较快,但仍高于2019年、2020年上半年增长,其中建设银行每年上半年个人负债同比增长均超过前两年上半年。
邮储银行每年上半年存款增速在六大行中最低,仅6.45%。邮储银行在财报中称,主要是该行坚持个人存款高品质发展,紧抓市场机遇,拓宽资金源头,大力发展价值存款,一年期及以下存款实现迅速下降。
“财富管理对邮储银行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经营模式转变,如果没有很高的考核牵引,分支机构可能还处在吸收储蓄余额、发放信贷的传统商业方式中,因此必须绩效考核制度进行牵引,我们把AUM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把产品的销售也成为辅助指标。这一考核制度较好地释放了分支机构负债的考核压力,让人们尽力以赴地围绕用户资产价值的增值去推荐产品,进行产品的组合销售。”邮储银行经理刘建军(2021年8月上任)在2022年半年报业绩公布会上则进行了更深入的解释。
21世纪经济报导记者看到,近几年工行银行上半年存款增速始终维持平稳下降,今年增长升至最高,前三年分别为6.05%、5.15%、5.06%。
在列股份行中,除招商银行、浙商银行外,其他银行个人负债增速均超过10%,民生银行增速最高,达15.34%,该行个人存款在总存款中的占比为23.14%,比上年末上升1.28个百分点。
浙商银行个人负债增速在这20家银行中为唯一一家负增长的银行,且幅度达6.28%。该行在财报中称,报告期内,该行个人存款结构明显优化,截至6月底平安银行个人贷款,该行个人负债平均付息率2.63%,同比增长0.81个百分点,个人负债付息结构得到明显提高。
招商银行每年上半年个人负债增速仅为5.52%,与2021年上半年个人负债增速几乎持平。招商银行经理王良在利润发布会上表示,“过去我们提出存款立行,资金来源决定资金利用。今年的态势下,流动性宽松,负债组织比资产组织相对易于一些,变成资产组织、资金利用决定负债增长,这或许也会是趋势性的变化。”
城商行个人负债增长普遍较差,增速低于六大行,南京银行增速接近20%,江苏银行增速为17.62%,这两家银行主要分支机构在江苏省。
个贷:增速“腰斩”,如何挖掘新空间?
王良所称负债组织比资产组织相对容易的窘境并非去年上半年才发生,尤其是个人贷款领域。事实上,自2020年以来,受宏观环境及监管等多种原因叠加影响,银产业个人信贷整体增长不断下降,今年上半年表现尤为显著。
数据显示,上半年上述20家银行个人信贷增长除部分银行外,普遍高于3%,2家银行不到1%,上海银行、江苏银行负增长。四大行中,仅农业银行达5.1%,其余3家银行在2.5%左右。
21世纪经济报导记者进一步梳理四大行2019年以来个人贷款变化状况来看,整体增长也在不断增加,今年上半年增长可谓“腰斩”,不到2021年上半年一半。从占比来看,个人贷款在全部贷款的总量也是整体缓慢减弱,显示个人贷款新增量在全部贷款的总量在增加。
四大行中的建设银行个人信贷占比历年来大幅回落,2019年上半年至2022年上半年分别为42.18%、41.68%、41.58%、39.66%。具体来看,主要是该行个人贷款中占相当大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增幅较大,2019年上半年至2022年上半年占全部贷款的总量分别为34.77%、33.94%、33.72%、31.78%。
为弥补个人住房贷款减少带来的制约,建设银行自2019年就开始谋求建立消费金融公司,而这一想法直到近期才受到管控部门同意。9月27日,建设分行公告称,银保监会已批准其成立建信消费金融,该行持股83.33%,该行称建信消费金融将进一步进军消费金融领域,为控股带来新的增长空间。截至6月底,该行个人消费借贷余额为2557.63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总量仅1.25%。
事实上,不只是是建设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新政、住房制度、“三道红线”以及两项贷款集中度约束影响下,银产业普遍压缩了个人住房信贷的投放,个人住房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不断压缩,近几年个人购房需求增加也拖累了个人住房信贷的下降。不过,这一态势在新的房地产调控新政方向下,能否被重新扭转还有进一步观察。
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上半年个人信贷增长在六大行中居前,均超过5%,2021年两者个人贷款总量分别为8.9%、9.34%,对比其它四家大行降幅相对较小。财报显示,农业银行主要是个人经营借贷、农户贷款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17.3%、24.4%;邮储银行主要是个人小额信贷增长较快,增速达17.82%。
不止农业银行、邮储银行,近年来在个人信贷增长放缓以及普惠小微贷款指标考核的背景下,银产业普遍从个人经营信贷领域挖掘增长空间。工商银行、建设分行上半年个人经营借贷增速分别达16.9%、35.64%;上述上半年个人贷款相对较快的控股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小微贷款/个人经营贷款总量分别为8.53%、15.98%。
“我们坚定围绕促进零售高品质发展战略,按照年初的规划,上半年调整了零售板块的组织构架,着力打造了双曲线的演进模式,加快了数字化零售的建设,通过一系列的变革措施,零售销量下滑超过预期。”光大银行副主任齐晔在2022年半年报业绩公布会上解释称。
王良表示,受到信用卡和分期贷款双重收缩的制约,上半年零售贷款总量不达预期。“我们会进一步坚持零售银行发展战略,加大零售信贷业务的配置力度,保持零售贷款较高的占比。”
上海银行在财报中表示,上半年个人贷款较上年底有所增加,主要是受中国疫情点状散发及监管制度制约消费借贷规模增长。从趋势看,6月底开工复产后,该行个人信贷和债务余额较5月份下降83.81亿元,呈现大幅恢复趋势。
个人贷款中的主要构成部份信用卡贷款则普遍低下降,不少银行发生负增长。工农中建交邮信用卡欠款余额较去年底的增长分别为-4.94%、3.98%、0.17%、1.57%、-2.38%、-0.18%;控股行中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增速分别为1.69%、3.45%、-2.04%、4.43%、-1.37%、-4.2%、0.50%、0.43%、-3.06%。
财富:坚守做大AUM目标,构建差异化特色
与业绩、贷款指标不同,今年上半年各家银行AUM整体体现则较为平缓,多数维持下滑,且增长差距不大,去年上半年增长则有一定差异。
这背后,是在宏观环境的不确认性下,各家银行仍守住大财富管理目标不动摇,且竞争日益激烈。
从总量看,工商银行AUM继续维持第一位,接近18万亿,增量为9738亿元;建设银行居第二位,突破16万亿,增量为9452亿元;邮储银行增量也达到9000亿元,总量达13.4万亿;控股行中招商银行再次保持第一位,达11.72万亿。
21世纪经济报导记者知道到,当前各家银行仍普遍重视零售顾客向财富客户的转化。如,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聚焦大财富管理体制建设,通过“智慧大脑”服务用户超6300万户,带动重点产品成交超4800亿元,同比下降80%以上;农业银行再次通过做强手机银行,用流量带产品,实现手机银行MAU(月活用户数)向AUM的转换等。
“建设银行正推动构建以全量资金即AUM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制,将考核指标、经营计划和资源配置锚定AUM提速增长,引导全行上下‘专注’推动大财富管理改革。”李运表示。
刘建军透露,邮储银行在分支机构上,已经把AUM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把产品的销售也成为辅助指标,“下半年要加强财富管理的奖惩牵引力度,通过财富管理来提升活期存款的占比,同时再次压降中大量负债规模和利率。”
光大银行经理付万军也表示,该行将秉持“一流财富管理银行”目标蓝图不动摇,在考核制度上要导向进一步清晰,其中零售板块会重点关注AUM,通过做大AUM来提升用户黏性。
与此同时,随着财富客户的不断下降,如何准确、精细化服务用户也有各家银行的重点方向。
李运介绍称,建设银行对于全量个人用户建立了“分层分群分级”的用户服务模式,通过准确识别用户风险回报的喜好,来提供与用户意愿相匹配的财富管理产品和资产配置方案。
“为了建立分层分群零售用户经营模式,围绕客户认知和用户导向,在上半年我们构建了多项零售组织架构的变革,其一就是将远程银行中心整建制纳入零售和财富管理部,并建立了用户营运中心。”齐晔介绍光大银行零售组织架构变革时称。
在制定差异化传统方面,中国银行副主任林景臻介绍,该行私人银行于业内首家推行“企业家办公室”服务,为包含企业家在内的高净值客户量身定制全球一站式综合财富金融服务,协助用户做好财富规划、家族治理、企业投融资和慈善公益;兴业银行于9月下旬升级品牌口号为“让财富有温度”,将“温度”与“财富”结合出来平安银行个人贷款,通过“有温度”的服务体系,建立差异化竞争力。
“零售之王”招商银行近日则继续重申,将维持战略稳定,发挥零售优势和金融技术优势,聚焦“财富管理、金融技术、风险管控”三个能力建设。
城商行也相当注重财富管理业务,3家头部城商行AUM均达到9000亿元。江苏银行零售业务目标定位为“做大零售业务,聚焦财富管理”,聚焦全客群,深化“分层+分群”差异化服务;上海银行称上半年该行大财富管理系统建设效益显著,坚持以“财富金融”为基础,以争做高端用户“主办银行”为战略定位,继续推进客户分层管理体制及其财富廿四品服务品牌下贵宾增值服务、客户活动模式;深圳银行全力发展财富管理战略业务,不断更新丰富全品牌产品货架,同时聚焦数字化改革的演进蓝海,以金融技术引擎驱动财富管理提质增效,为用户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资产配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