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2022年第11期:新市民金融服务面临挑战|行业动态-昆明快贷
欢迎访问昆明快贷网!
13658875882
13658875882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中国金融》2022年第11期:新市民金融服务面临挑战

发布日期:2022-11-28 13:17:18 浏览次数:

作者|叶大清「融360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11期

纵观近现代历史,科技与金融可以说是促进人类文明向前迈出的两个关键原因。金融高效配置资源,为技术进步提供了新动能;技术则增加了金融甚至人类文明演进的效益。金融与技术的交融,呈现出超出前人想像的转型能力与普惠能力。在数字经济大潮中,金融技术将推动经济向绿色、包容和可大幅的方向演进。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金融技术企业正在推动金融机构精准、智能服务新市民,让金融服务更高效、更方便。

新市民是一个庞大群体的统称,他们是城市的直接建设者,是城镇家庭的后勤保障者,为城市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部力量,却在融入城市时遭遇着诸多各样的门槛。他们拥有成就一定经济价值的素养,也有较强的消费意愿与金融服务需求,但是身处城市的“边缘”,因而很长时间以来未能作为各种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

2022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关于开展新居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下述简称《通知》),对新市民的范围进行了确立。“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儿子等因素来到城市常住但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两年的各种群体再就业贷款,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本科毕业生等。《通知》提出要“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方便性,切实加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且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局面、实现高品质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的视角指引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的重大意义。各地监管机构相继颁布条例,新居民从城镇的“边缘”被拉到了金融服务的“中心”。

新市民金融服务面临挑战

首先,新市民这一群体展现出差异性的特点,要求金融服务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调研显示,从地域上来说,新市民在不同地区、不同体量的城市分布不均;从市场上来说,新市民的分布呈现“两头集中”的特征,“一头”集中于技术变革、文化时尚等新兴行业,“一头”集中于物流、家政等服务类产业;从场景上来说,新市民的主要金融服务意愿集中于创业就业融资、车房购置、技能培训、子女教育、健康及养老保险等。

新市民中的院校毕业生、异地经营的小微企业主、新兴市场的自由职业者等群体具有极强的成长性,金融服务的可获取性也相对较高。这一群体金融需求旺盛、还款能力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属于优质客户。

新市民中的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物流行业、家政行业的从业者金融服务的意愿较大,可获得性却极低。这类人员通常积蓄较少以致没有积蓄,却有较大的融资、消费和保险需求。此外,他们通常带有“跨地区”的明显特点,在城市(现属地)必须进行创业、就业融资、支付技能培训成本、购买健康保险和意外保险;在县乡(原属地)必须购置房屋、支付教育子女学费、购买社保保险等。这一“跨地区”的特点也为新市民获取金融服务下降了困难。

其次,新市民通常是征信“白户”再就业贷款,同时缺少收入证明和有效抵押物。例如,新居民要借贷,需要向银行出示收入证明,但鉴于它们没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平均在一个岗位的工作时长通常只有半年,很难提供有效力的收入证明。而缺少收入证明和有效抵押物,则造成新市民的信用等级难以被金融机构识别,因此其很难取得信贷服务。要想缓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摆脱新市民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既需要金融机构的尽力,也必须征信体系基础设备的进一步加强,还必须金融科技企业的技术赋能。一方面,征信机构可同金融机构和其它生态合作伙伴一同建设十分完善的新市民征信数据库;另一方面,金融技术企业可促使金融机构做好数字化改革,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完善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风控,提供个性化的风控决策,协助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将制度的活水向这一群体精准滴灌。

最终,大个别新市民缺乏金融知识,特别是缺少权力意识和自我保护观念。在受到金融机构更多关注的同时,新市民这一群体也处于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视野。因此,加强对新居民的金融消费者教育保护也迫在眉睫。

进一步加强新市民相关金融产品的发力,不仅是新市民群体的迫切需求,也是监管机构的着力要求,更是普惠金融大势所趋。

推进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创新

在政策推动下,金融机构尚未正式颁布各项有对于性的服务新居民的举措。以邮储银行为例,该行启用新市民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将为新市民客户建立专属特色信贷产品和服务方案,提供小额信贷快速受理和审批通道;对于进城就业创业的新居民,优先为其办理再就业担保小额信贷。此外,其他银行也加强了产品创新,如平安银行打造“宅抵贷全国通”等系列小微贷款产品;上海国际银行打造“新市民贷”;一些地方农商行推出“安居贷”“创业贷”“就业贷”等。

虽然,相对于新市民的金融需求,目前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满足新市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需要银产业、消费金融市场、保险产业并且金融技术市场等合力探索。以信用卡业务为例,受限于资产不足或缺乏信用记录,新市民信用卡金融服务方面还存在巨大的缺口。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金融技术的力量,包括利用智能营销和运营技术、智能信贷科技、定制化服务技术等,加强对新市民群体的甄别、细分,建立客户画像,打造针对新市民实际需求的变革信贷产品和服务。

与此同时,银行、保险等各种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服务新市民的观念,加强与金融技术机构合作,部署智能化解决方案,在启用适新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做好精准风控,从而大幅地为新市民提供更可得、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在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获得更好的平衡。

数字化转型精准破题

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进程中,也有着类似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场景,如加拿大的一些金融机构就对新移民提供低息贷款。在这种国家,金融机构也同样遭遇收入证明等特色风控要求下的“门槛”。如何构建更有效的风险决策模型,如何研发更有对于性的多元化产品,是中国共同的难题。在这一构建过程中,中国金融技术企业和系统给出了中国领先的技术答案。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中国的金融技术企业依靠其场景特征与系统属性,渗入了新市民的日常生活,也为新市民获取金融服务提供了更方便的接口。

一方面,金融技术企业帮助金融机构在既有顾客及新用户中清晰地识别出新市民群体,对这一群体开展充分的客户调研,深刻认识她们的金融需求、痛点,进而为新居民群体实行专属的客户画像及订制模型;另一方面,金融技术企业可以按照新市民的融资需求、融资功能、偿还能力为金融机构定制相应的获客、风控、贷后管理等科技解决方案。这个过程也将加强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改革,进一步改进相应的产品,提升服务品质,满足新市民群体的金融需求。

随着金融机构数字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方便性将会不断增加。作为全球银行中小微企业会员,融360将大幅践行绿色、包容及可大幅的演进理念,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方式,帮助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运营能力、加速数字化改革,使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

本文源自中国金融周刊